一、教材分析
《阿长与山海经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,选自他的散文集《朝花夕拾》。这篇文章通过叙述作者童年时期与保姆阿长的相处经历,表达了对这位普通劳动妇女的怀念和敬意。文章语言朴实无华,情感真挚动人,既展现了阿长善良、质朴的性格特点,又体现了鲁迅先生对普通人生活状态的关注。
二、学情分析
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,但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,尤其是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,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碍。因此,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,挖掘其中的情感和思想内涵。
三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技能: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作品背景;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、释义;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。
2. 过程与方法:通过朗读、讨论等方式,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;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感受阿长这一人物形象所蕴含的人性光辉,激发学生对平凡人物的关注和尊重。
四、教学重难点
重点: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,把握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;
难点:体会文章中蕴含的复杂情感,如对阿长的感激、愧疚等。
五、教学过程
(一)导入新课
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鲁迅先生的视频资料,让学生初步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,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——《阿长与山海经》。
(二)整体感知
1.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圈画出文中不认识或不熟悉的字词,并借助工具书进行解决。
2. 教师指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,理清文章脉络。
(三)精读品味
1. 分组讨论: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?她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?
2. 重点句子赏析:找出文中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,并说明理由。
3. 情感体验: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,谈谈你对文中所描述的情感有何体会。
(四)拓展延伸
1. 比较阅读:将《阿长与山海经》与其他描写普通人生活的文章进行对比,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点。
2. 写作训练:以“我身边的普通人”为题,写一篇短文,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情感。
六、板书设计
阿长与山海经
——鲁迅
主题思想:怀念与敬意
人物形象:善良、质朴
语言特色:朴实无华
七、作业布置
1. 背诵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;
2. 完成课后练习题;
3. 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,写下读后感。
八、教学反思
通过本节课的学习,学生不仅掌握了《阿长与山海经》的基本知识,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从平凡的人物身上发现闪光点,培养了他们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力。今后的教学中,应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