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如下:
太乙近天都,连山到海隅。
白云回望合,青霭入看无。
分野中峰变,阴晴众壑殊。
欲投人处宿,隔水问樵夫。
这首诗开篇即展现出终南山的雄伟壮观。“太乙近天都”,将终南山比作接近天庭的神山,赋予其神秘而崇高的地位;“连山到海隅”则进一步描绘了山脉绵延不绝直至海边的壮丽景象。这两句不仅展现了终南山的地理特征,更通过夸张的手法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。
颔联“白云回望合,青霭入看无”细腻地刻画了云雾缭绕中的山林景色。当人们回头望去时,白云仿佛重新聚拢在一起,给人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;而那若有若无的青霭,则让人难以捉摸,增添了画面的朦胧美。这种描写手法既真实又富有想象力,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。
颈联“分野中峰变,阴晴众壑殊”进一步深化了主题。不同山峰因地理位置差异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,即便是同一座山谷,在阳光或阴影之下也会显现出千差万别的姿态。这一联通过对细节的观察,体现了自然界丰富多样的变化规律,同时也隐喻着人生百态。
尾联“欲投人处宿,隔水问樵夫”则从宏观转向微观,由写景过渡到叙事。诗人想要找一个可以栖息的地方过夜,于是隔着河流向砍柴归来的樵夫询问路径。这一情节简单却生动,不仅点明了诗人的行踪,也暗示了他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。
整首诗通过对终南山景色的描绘,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宁静生活的追求。王维擅长运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来营造深远的意境,使得这首诗既具有视觉上的美感,又蕴含哲理性的思考。它不仅是唐代山水诗的典范之一,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