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:
发虑宪,求善良,足以謏闻,不足以动众。就贤体远,足以动众,未足以化民。君子如欲化民成俗,其必由学乎!
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学,不知道。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。虽有佳肴,弗食不知其旨也;虽有至道,弗学不知其善也。
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
古之教者,家有塾,党有庠,术有序,国有学。比年入学,中年考校。一年视离经辨志,三年视敬业乐群,五年视博习亲师,七年视论学取友,谓之小成。九年知类通达,强立而不反,谓之大成。
翻译:
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到民众的利益,并且寻求善良的人来参与决策,这样可以得到一些名声,但不足以调动大众的积极性。接近贤才并体恤远方的人,这样可以调动大众的积极性,却不足以教化百姓。如果想要教化百姓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,那必定要从教育入手。
玉石不经雕琢,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;人如果不学习,就不能掌握正确的道理。因此古代的君主建立国家、治理民众时,总是把教育放在首位。即使有美味的菜肴,不吃就不会知道它的美味;即使有高深的道理,不学习也不会明白它的好处。
大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,在于亲近民众,在于达到至善的境界。知道目标之后才能有所决定,决定之后才能心神安定,心神安定之后才能冷静思考,冷静思考之后才能处事安稳,处事安稳之后才能深思熟虑,深思熟虑之后才能有所收获。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,事情都有开始和结束,知道事情的先后顺序,就接近于掌握真理了。
古代的教育体系是这样的:每家都有私塾,每个乡都有学堂,每条道路上有学校,国家设有太学。每年都有新生入学,每隔一年进行一次考核。第一年考察学生是否能够理解经典并确立志向,第三年考察学生是否专心学业并与同学和睦相处,第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广泛学习并且尊敬老师,第七年考察学生是否能讨论学术并选择良师益友,这称为小成。第九年考察学生是否能够触类旁通、独立思考而不违背原则,这称为大成。
以上就是《学记》的部分内容及其翻译,它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,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