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能力目标: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,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,理解文章的大意。
2. 过程与方法目标: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,深入分析苏轼在文中表达的情感以及写作手法,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:体会作者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,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。
二、教学重难点
1. 教学重点:理解课文内容,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。
2. 教学难点:赏析文中精妙的语言艺术,领会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。
三、教学过程
(一)导入新课
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月亮的视频或图片,引导学生观察月亮的变化,并提问:“同学们,你们有没有在夜晚欣赏过月亮?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?”然后引入苏轼的这篇《记承天寺夜游》,告诉学生这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,看看他是如何在困境中寻找乐趣的。
(二)整体感知
1.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借助注释解决生字词障碍,初步了解文章大意。
2. 教师范读课文,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,指导正确的停顿节奏。
3.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,进一步熟悉文本。
(三)深入研读
1. 分组讨论: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段落,找出该段落中的重点词语,探讨其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。
- “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”,点明了时间;“解衣欲睡”、“月色入户”等描写则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。
- “欣然起行”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;“念无与为乐者”流露出一丝孤独寂寞之感。
- 第三段:“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”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;“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、荇交横”运用比喻手法描绘出月光下的庭院景象,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。
2. 全班交流: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,其他同学补充完善。教师适时给予肯定和鼓励,帮助学生理清思路。
3. 质疑问难: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,师生共同探讨解答。
(四)拓展延伸
1. 比较阅读:将《记承天寺夜游》与另一篇描写月色的文章进行对比,比较两者在内容、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。
2. 写作练习:让学生模仿本文的写作风格,记录一次自己印象深刻的夜晚经历。
(五)课堂总结
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,强调文章所蕴含的人生态度——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。同时提醒学生要珍惜友谊,在困难面前互相支持。
四、作业布置
1. 背诵并默写课文;
2.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苏轼生平事迹的信息;
3. 完成课后习题。
五、板书设计
记承天寺夜游
苏轼
时间: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
地点:承天寺
人物:苏轼、张怀民
情感:乐观豁达
写作特色:情景交融、语言优美
通过以上教案的设计,旨在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技能,更重要的是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,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