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时候,每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时候,家家户户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。那时候,年味是一种触手可及的感觉,它藏在热腾腾的蒸笼里,飘散在红彤彤的对联上,也流淌在长辈们慈祥的笑容中。
记得那时,奶奶总会早早地准备年货。糯米粉揉成团,撒上芝麻糖馅儿,捏出一个个白白胖胖的汤圆;花生、瓜子堆满竹簸箕,空气中顿时充满了坚果的香气。而父亲则带着我们去集市上挑选春联和福字,他总说:“贴春联要讲究对仗工整,寓意吉祥。”于是,我们兄妹几个就围着他,听他一句句念叨那些文绉绉的话,虽然似懂非懂,却也觉得有趣极了。
除夕夜更是热闹非凡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,边包边聊着过去一年里的喜怒哀乐。锅里的水咕噜咕噜沸腾起来,第一锅饺子刚一出锅,就被迫不及待地端上了桌。那股热气升腾而起,夹杂着肉香与葱花的味道,让人忍不住咽口水。年夜饭结束后,全家人守岁到深夜,窗外鞭炮声此起彼伏,屋内笑声不断。那种简单却温暖的氛围,如今回想起来依然令人心头一暖。
然而,随着时代的发展,这样的场景似乎变得越来越少了。如今,人们的生活节奏快了许多,年味也随之淡去了不少。超市里虽然依旧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年货,但买回家后却少了几分亲手制作的乐趣;手机微信上的拜年红包快捷方便,却再也无法替代面对面问候时那份真诚的情感交流。更令人遗憾的是,许多传统习俗正逐渐被遗忘,比如写春联、剪窗花等手工艺活动,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去尝试了。
当然,这并不是说现代生活没有给春节带来新的变化。比如,网络直播让远方的亲朋好友也能实时分享团圆的喜悦;短视频平台则成了记录年俗的新载体。可是,无论科技如何进步,都无法完全弥补传统缺失带来的空虚感。或许,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,试着找回一些久违的仪式感。
今年春节,我决定做点什么来唤起记忆中的年味。我主动提出帮妈妈包饺子,虽然手法笨拙,但看到她欣慰的笑容,我觉得特别值得。我还特地买了一套毛笔和红纸,跟着爷爷学习书写春联,尽管写得歪歪扭扭,却收获了一份久违的满足感。
其实,年味从未真正消失,只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寻找。就像小时候那样,把简单的快乐珍藏在心底,让它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。只要我们愿意慢下来,多一点陪伴,多一点互动,那么年味就会再次充盈我们的生活,让这个节日变得更加有意义。
(注: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均为虚构创作,并未涉及任何真实人物或事件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