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要闻简讯 > 精选范文 >

《不食嗟来之食》原文注释及翻译

2025-05-19 06:53:46

问题描述:

《不食嗟来之食》原文注释及翻译,有没有人理理小透明?急需求助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5-19 06:53:46

在古代中国,有一则流传甚广的故事《不食嗟来之食》,它出自《礼记·檀弓下》。这个故事不仅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意义,还反映了古人对于尊严与人格独立性的重视。以下是对这一经典篇章的原文、注释以及现代汉语翻译的整理。

原文:

齐大饥。黔敖为食于路,以待饿者而食之。有饿者蒙袂辑屦,贸贸然来。黔敖左奉食,右执饮,曰:“嗟!来食!”扬其目而视之,曰:“予唯不食嗟来之食,以至于斯也。”从而谢焉,终不食而死。曾子闻之,曰:“微与!其嗟也可去,其谢也可食。”

注释:

- 齐大饥:指齐国遭遇严重的饥荒。

- 黔敖:人名,这里指一个富有但缺乏同情心的人。

- 蒙袂辑屦:形容衣衫褴褛的样子。“蒙袂”即遮掩衣袖,“辑屦”即拖着鞋子走路。

- 贸贸然:形容步态踉跄、行动迟缓的样子。

- 左奉食,右执饮:一边端着食物,另一边拿着饮料。

- 嗟:叹息声,在此带有轻蔑之意。

- 从而谢焉:向黔敖表示感谢。

- 微与:难道不是吗?

- 其嗟也可去:如果只是因为对方的无礼言辞而拒绝进食是可以避免的。

- 其谢也可食:但如果对方诚恳道歉,则可以接受施舍。

翻译:

齐国发生了一场严重的饥荒。黔敖在路边准备了食物,等待饥饿的人前来取食。一位饥肠辘辘的人披着破旧的衣服,趿拉着鞋缓缓走来。黔敖左手捧着食物,右手端着饮品,高声喊道:“喂!过来吃吧!”那人抬起头瞪了他一眼,说道:“我正是因为不愿意吃这种带着侮辱性质的食物,才落得如此境地。”尽管黔敖后来诚恳道歉,但他始终没有进食,并最终饿死了。曾子听闻此事后评论说:“难道不是吗?如果仅仅是由于对方的态度粗暴而拒绝接受帮助是可以避免的;但如果对方已经悔过并道歉,那么就可以接受帮助了。”

分析:
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在面对困境时保持自尊的重要性。虽然物质上的援助是必要的,但如果这种援助伴随着对受助者的不尊重甚至侮辱,则应当坚决拒绝。同时,它也强调了人际交往中礼貌和尊重的重要性,提醒我们在给予他人帮助时应注意方式方法,避免伤害对方的感情或尊严。

通过学习这样的历史典故,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智慧,还能从中汲取教训,指导自己在生活中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