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可久的这首《黄钟·人月圆·山中书事》是一首充满闲适与哲理的小令,它通过描写山中的生活情景,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。
原文如下:
兴亡千古繁华梦,诗眼倦天涯。
孔林乔木,吴宫蔓草,楚庙寒鸦。
数间茅屋闲临水,一盏秋灯夜读书。
古人今人若流水,共看明月皆如此。
首先,我们来解读这首词的上阕。“兴亡千古繁华梦”,开篇就点出了主题,即历史上的兴衰成败都如一场梦幻般短暂。“诗眼倦天涯”则表现了诗人饱经沧桑后的一种倦怠感,他已不再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,而是更向往宁静的生活。
接着,“孔林乔木,吴宫蔓草,楚庙寒鸦”,这三句运用了对比手法,将古代圣贤之地与昔日繁华如今荒凉的景象相对比,进一步强调了世事无常的道理。孔子墓地上的高大树木、曾经辉煌的吴国宫殿如今长满杂草、楚国宗庙也只剩下寒鸦栖息,这些画面让人感受到时间的力量和历史的无情。
下阕开始,“数间茅屋闲临水”,描绘了一幅幽静的画面:几间简朴的茅屋依水而建,环境清幽。“一盏秋灯夜读书”,则展现了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悠然自得地读书的情景,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内心的充实。
最后,“古人今人若流水,共看明月皆如此”,这两句总结全词,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看法。他认为无论是古时的人还是现在的人,都像流水一样匆匆流逝,但大家都能共同欣赏到那轮明月,这种共同的情感体验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。
关于这首词的阅读理解题,我们可以这样解答:
问: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?
答: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,对宁静生活的向往,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。通过对山中生活的描写,作者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喧嚣、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。
问:请分析“孔林乔木,吴宫蔓草,楚庙寒鸦”这三句的作用。
答:这三句通过对比古代圣贤之地与昔日繁华如今荒凉的景象,生动地揭示了世事无常的主题,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和艺术感染力。
总之,《黄钟·人月圆·山中书事》不仅是一首优美的山水田园诗,更是一部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作品。它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,同时也要坦然面对人生的起伏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