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古代文学作品中,《治水必躬亲》是一篇富有哲理性的散文,它通过讲述治水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原则和方法,强调了领导者必须亲自参与的重要性。这篇短文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,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。
原文如下:
治水之法,既不可执一,泥于掌故,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。盖地有高低,流有缓急,潴有浅深,势有曲直,非相度不得其情,非咨询不穷其致。是以必躬亲。清浊分流,旱涝兼防,则水利兴矣。苟遇事而避难,任事而畏劳,则虽有良法美意,终成虚设。
译文:
治理水患的方法,既不能固守旧规,拘泥于过去的典章制度,也不能随意听信他人的话。因为土地有高低之分,水流有缓急之别,湖泊有浅深之异,河道有曲直之状,如果不实地考察就无法了解实际情况,不广泛征求意见就不能找到问题的关键。因此,治理者必须亲自去现场进行调查研究。做到清浊分开,旱涝兼顾,这样就能使水利工程发挥作用。如果遇到困难就逃避,承担责任时又怕辛苦劳累,那么即使有好的政策和想法,最终也只能成为摆设。
阅读理解题及答案:
1. 作者认为治理水患的关键是什么?
答:作者认为治理水患的关键在于实地考察与广泛征求意见。
2. 文中提到“非相度不得其情”,这里的“相度”指的是什么?
答:“相度”在这里指的就是实地考察。
3.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。
答:本文主要论述了治理水患时领导者应当亲自参与的重要性,并指出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措施,确保工程的成功实施。
以上就是对《治水必躬亲》这篇经典文章的一些解读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或自然现象时,仅仅依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,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应对,同时也要勇于承担责任,脚踏实地地去做事情。这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。